科普园地
有一种慢病,叫做“双相情感障碍”
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双相障碍,是指患者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,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情感障碍(心境障碍)。在躁狂发作期,患者会表现为情绪兴奋、思维活跃、行为鲁莽、精力旺盛等症状,甚至连睡眠都觉得是多余的;而在抑郁期又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情绪,出现情绪低落,意识消沉,精力疲乏,自卑自责等现象。
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,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患病率1%~3%,发病年龄高峰期15~19岁,首次多为抑郁发作,常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。
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,目前的研究主要发现与遗传因素、神经生化因素、神经内分泌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有关。其中遗传因素是最明确的危险因素,如果亲属中有双相障碍的患者,患病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10倍。
正因为双相障碍具有高生物性特征,所以药物治疗在双相障碍的治疗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,规律的服药,全程的治疗是控制双相障碍的关键。此外患者可以积极的做好自我情绪监测,学习调节和应对情绪的技术,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,都有利于病情的控制,因为培养兴趣能让人们学会如何取悦自己,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。
如果您有家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,建议您一定要多了解相关的知识,帮助患者监测情绪变化。陪伴双相障碍的患者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,因为他们有时会敏感又脆弱,还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,请尽量用坚定但不责备的态度对待对方,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接纳。